我的藝術追尋之路
主題:我的藝術追尋之路
主講:許芳宜老師
日期:2023.11.06
現代人不乏看表演、聽演講的經驗,你有期待或想像過在台上的自己是怎麼樣的嗎?「每個人只要站在台上都是表演者,陳述自己的故事時要用自己的口吻,讓它變得有趣,聽眾也就會覺得有趣,進而被吸引。」許芳宜老師喜歡把身體當作創作的載體,透過身體說故事。在這次的演講中,老師沒有準備簡報,而是用真誠的口吻、肢體的語言,和同學們聊聊自己的故事。
喜歡自己的過程
在老師還是國小時,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學生要用功讀書,成績就是要好。許多人認為他能站上舞台是因為很有天份,他坦言,是因為不喜歡自己所以才「逃」上舞台。「我很不喜歡當時的自己,因為覺得自己總是達不到家人與社會的期待。在舞台上是唯一讓我覺得自己非常特別的時候,我想要成為台上的許芳宜,享受在台上的人生,而不是當台下那個總是害羞又緊張的許芳宜。」但走進職業舞者生活後,才發現自己許下的願望是人生最大的功課。「我最不想面對的事情就是『我』,而成為職業舞者,最需要面對的就是自我。但當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時候,憑什麼要求台下的觀眾要相信你?這成了我很大的一個功課,所以我開始問:『為什麼我不喜歡自己?』」
傳統的標準舞者身材是9頭身比例,但在芳宜老師眼中,自己卻離這個標準有好大一段距離。「我從小就很知道如何批評我自己。如果是這樣,如何享受站在台上、相信自己是被欣賞的?很難!記得剛到紐約要找職業舞者工作時,覺得地鐵裡每個人都很好看、有自己的獨特性。我才漸漸發現,原來我可以看見其他人事物的美,但卻看不到自己的美。」經過了不斷地反思,老師開始學會換個角度看自己的不足:「當我開始懂得欣賞自己時,我更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強項,更懂得如何去修飾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台上能透過服裝、角度、技術進行調整與視覺上的改變;如果都沒有的話,就用實力讓自己發光發熱,讓觀眾只是看著你就忘記其它的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看失敗
當談完如何開始喜歡自己的過程,老師接著問大家怕不怕失敗,並分享自己對於失敗的看法。「在練自己的獨舞時,我一定要完整完成 3 次才會停下來,在這過程中不能有任何技術性的失誤,即使我的服裝是一件兩公尺長的裙子。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但我的原意不是為了要折磨自己,而是為了『撿』失敗。每一次失敗都是能夠讓我進步的寶貝,藉由失敗吸收經驗、經歷,能讓我在舞台上不慌不忙不亂。」老師鼓勵大家,將每一次的失敗看作是累積經驗,讓失敗不只是失敗,而是幫助自己進步的養分。
作為人、表演者的溫度
演講暫告一段落時,主持人代同學對老師提問,老師提到:「每一個問題若能由提問者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來,是非常有溫度的。溫度這件事情不論是身為人、或是身為一個表演者都很重要。因為有了溫度,才能看到和聽到你的欲望。從年輕時開始跳舞到現在,從前的自己會很用力地收和放,但裡面沒有顏色、質地、溫度,身體就只是像工具一樣來服務舞步,但若要主導作品,必須要有你的溫度和思維。」以經典劇作《米蒂雅》為例,老師進一步說明,要創造出屬於自己與角色之間獨特的連結,必須透過同理心來換位思考。忌妒、生氣、難過的情緒,在自己的人生中是什麼、為什麼這個角色會忌妒?這些情緒不一定真實體驗過後才能呈現,可以藉由細膩的想像與身體情緒去表達,找到與自己生命中共通的東西。
快樂的身體
第二節課一開始,老師請同學們站起來,正當大家疑惑的同時,音響開始傳出音樂聲。老師邀請同學們一起跟著節奏一起律動,除了讓身體都伸展開,也讓大家忘卻前陣子期中考週的壓力,抽離索然無味的書本世界,進到舞蹈的律動世界。一首首節奏強勁的流行歌曲與舞動的溫度渲染了整間教室,讓同學們的身心都活絡了起來。
對自己的要求比排練指導還嚴格
面對同學詢問:初出茅廬就很有自我意識的年輕舞者,是否會在當今的舞蹈世界很難生存?芳宜老師先是笑著表示,自己是個很矛盾的人,也是因為這樣才會不斷與自己對話、問答,接著分享自己在自我意識與遊戲規則之間摸索出的道路。老師剛開始成為職業舞者時,在持續被排練指導指責技術犯錯的生活中感到非常痛苦,無法享受舞台的樂趣,上台成了一件令人恐懼的事。隨著與自己不斷地對話,他轉念一想:「不然我就把每天的表演當作做菜,你很嚴格,我就比你更嚴格,但我要當自己的主人。要知道我今天少了鹽巴、那我明天就多加一點鹽巴,想盡辦法將主導權拿回來。」也因此練就了「倒帶」的習慣,每天睡前在腦袋裡把練習、演出的舞步重新跳一次,並檢討可以更好的地方;隔天起床,用身體實際執行一次。這樣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即便到了現在依然沒有改變。作自己最嚴格的老師,守護自己的作品。
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
由於正處於積極探尋生涯與自我的階段,有同學問到老師對於工作、興趣合一的看法,芳宜老師說,他認為這件事沒有正確答案,也沒有怎麼樣做才最好。「我從來沒有特別想說這輩子都要做職業舞者。但當我踏上這條路再往回看,才發現我最會做的事、剛好是我最愛的事。即使你最會做的事不是喜歡的事,我覺得只要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就很棒了,因為這就是你開始認識自己了。」
那夢想呢?作為曾經的追夢者,芳宜老師會認為每個人都一定要有夢想嗎?可以怎麼協助失去夢想的朋友呢?「夢想在物質普遍缺乏的時代是件奢侈的事,但到了現在好像變成一個可以隨意講出來、振奮人心的一個詞。如果你沒有夢想,真的有需要刻意去找夢想嗎?我的想法是不需要!」老師認為,追逐夢想的動力來自內在的欲望和渴求,不需要向外追逐、也不需要由別人來給。
在不同的舞台繼續發光
進到演講的尾聲,老師播放了幾段與《我心我行》相關的訪談影片。在近三十年的職業舞者生涯後,芳宜老師感覺到自己不願把生活與思維僅僅侷限在劇院中,自問「難道我就只能這樣嗎?」
談到《我心我行》中一幕旋轉樓梯場景,劇組希望老師用舞蹈的方式上樓,老師先是疑惑,接著反思「原來自己對於跳舞和爬樓梯也有一個既定框架,沒有想過爬樓梯也可以做成一支舞蹈。在製作過程中要思考很多的提問,對我來說是很撞腦袋的事情,一切雖然痛苦,但也很痛快。」透過跨界的合作,破除自己的思維,重新找到動力。
乘載著三十年「術」的鍛鍊,芳宜老師的分享為我們展現,如何透過人生的「道」,為自己開拓出更寬廣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