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課程專區

首頁課程專區課程資訊

課程資訊

學分學程修畢規定
  1. 本學程應修學分總數為15學分,包括必修9學分、選修6學分(可含認列選修) 。
  2. 學程保有修改課程之權利,請依據當學期開課狀況及學程公告進行修課。
本學年課程列表

必修課程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的奧秘,因緣際會地來到世界上,有著各自不同而獨特的主客觀條件,並一步一步地展開生命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我們雖然已累積了不少的生命經驗,不過,一如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的箴言所指出的「認識你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要如何將這些經驗焠練出生命的智慧,引導我們開創未來更精彩的人生,需要我們停下腳步來,好好地檢視自己,建構並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本課程希望透過在課堂中創造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文空間,讓同學可以進入彼此的生命,從他人故事的獨特與引發共鳴的相互激盪中,釐清自身的生命經驗,整理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敘事,並在相互支持中,開創出屬於自己未來更豐富的生命故事。

本課程透過三重設計讓同學進入他人與自己的生命中:

  1. 邀請有著豐富生命故事的教授或社會人士來到課堂上分享,課後再由同學寫信給每位講者作為「回禮」,告訴講者他的故事帶來的感動。

  2. 每位講者課後會與同學們聚餐,每位同學一學期有一次機會選擇一位講者共進晚餐,進行近距離的接觸。 

  3. 課程中期,同學開始進行分組,進行數次的小組生命故事分享,生命故事分享小組的目標是希望培養同學之間彼此聆聽與回應故事的能力,並藉由彼此相近的社會位置學習以故事召喚故事的集體動力。

小組由授課老師們分別帶領成為生命敘事分享團體。期末報告要求每一位同學以用數位影像敘事的方式說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完成名為「給現在的自己一份禮物」的期末報告。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1

2/20

課程介紹

2

2/27

授課教師生命故事分享

3

3/6

生命故事分享1:王增勇 /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4

3/13

生命故事分享2

5

3/20

生命故事分享3:黃勝堅 / 臺大醫院外科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

6

3/26

生命故事分享4:李霈華 / 「真愛咖哩」巴基斯坦廚房老闆

7

4/3

兒童節及民俗掃墓節補假,停課一次

8

4/10

生命故事分享5

9

4/17

生命故事分享6:孫韶駿 / 護理師、臺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

10

4/24

我的生命敘事1

11

5/1

我的生命敘事2

12

5/8

我的生命敘事3

13

5/15

我的生命敘事4

14

5/22

數位敘事成果展(一)給現在的自己一份禮物

15

5/29

數位敘事成果展(二)給現在的自己一份禮物

16

6/5

期末考週,停課一次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在於探討人生之道,與善度美好人生之術。藉由當代哲學家的著作,我們將研討的議題包括:

(一)人生的真相是什麼?

(二)美好人生的要件有哪些?

(三)人是什麼?

(四)人與人彼此之間負有什麼義務?

(五)什麼是愛的關係?

(六)什麼是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

(七)如何對待動物?

(八)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是什麼?

(九)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如何選擇工作?

(十)如何自我修養?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

(一)增進學生對當代人生哲學著作的理解;

(二)提供學生檢視自己人生的機會;

(三)協助學生學習善度美好人生之術。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5  課程說明 

第2週

9/12  美好人生的要件 

第3週

9/19  人生真相(一):荒謬? 

第4週

9/26  人生真相(二):苦? 

第5週

10/3  人的尊嚴 

第6週

10/10  國慶日 

第7週

10/17  對他人的義務 

第8週

10/24  愛的關係 

第9週

10/31  友誼:什麼是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 

第10週

11/7  動物:如何對待動物? 

第11週

11/14  自然: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是什麼? 

第12週

11/21  工作: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如何選擇工作? 

第13週

11/28  自我修養(一):斯多葛學派 

第14週

12/5  自我修養(二):儒學傳統 

第15週

12/12  自我修養(三):佛學傳統 

第16週

12/19  期末考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透過三重設計— 結構化自我敘事、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與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來協助同學檢視自身生命經驗,深入探索自我,架構人生願景與路徑。
本課程第一重設計的「結構化自我敘事」,包含過往敘事、當前敘事、未來敘事,目的在於以結構化、系統化的方式幫助同學進行過去、現在到未來的自我書寫,以達到認識、超越與提升自我的學習目標。
一、 過往敘事 (Past Authoring):
以結構化的方式訴說自己生命的過往旅程與重大經歷,以幫助你瞭解來時路,深入認識自我的過去,從而更瞭解自己的現在,並準備好規劃未來的自己。在過往敘事中,你會學著將人生分成不同的階段,並寫下塑造你的重要事件。
二、 當前敘事 (Present Authoring):
(1) 想想你有哪些重大不足和缺點(faults)?你以自己的經驗為師就會知道,如果讓這部份的性格主導自己的生活,你將會身處何種不好的境地?
(2) 想想你有哪些優點與美好部分(virtues)?它們如何幫助你達成某個目標或實現某個理想?想想你可以如何在當下或未來的生活中強化並更有效地運用它們。
當前敘事的書寫將協助你發現自己的優勢與弱點,認識自己的三觀、思維模式、生活形態,並看見那些你習而不察的慣性。
三、 未來敘事 (Future Authoring):
透過過往敘事與當前敘事,我們回首了自己的來時路,也更認識了自己。展望未來,我們可以賦予自己的人生怎樣的意義?又該創造怎樣的未來?要通往這樣的未來又該規劃好怎樣的一種終身學習與路徑圖?這些都是未來敘事的重要課題。

本課程的第二重設計是以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為內涵來裝備同學們的「生命的學問」。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人學探索與哲學思考。

本課程的第三重設計是總整課程,是將過往敘事、當前敘事與五大核心素養整合後總整出每位同學的未來敘事。

本課程的三重設計將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進行的是同學們的過往敘事,用以回顧與詮釋自己的生命;第二階段分兩部分,一方面是透過五大核心素養的學習深化生命的學問,另一方面則是進行當前敘事;第三階段是在自我認識與生命教育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調整與深化自己對生命意義與未來人生的想像,透過自我書寫以及課堂中的團體交流,總整出每個同學的未來敘事。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0  課程導論 

第2週

2/27  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 

第3週

3/06  過往敘事(一) 

第4週

3/13  過往敘事(二) 

第5週

3/20  過往敘事(三) 

第6週

3/27  終極關懷 

第7週

4/03  兒童節補假,停課一次。 

第8週

4/10  價值思辨/當前敘事(一) 

第9週

4/17  靈性修養/當前敘事(二) 

第10週

4/24  人學探索/當前敘事(三) 

第11週

5/01  哲學思考 

第12週

5/08  未來敘事(一) 

第13週

5/15  未來敘事(二) 

第14週

5/22  未來敘事(三) 

第15週

5/29  成果發表(一) 

第16週

6/5  成果發表(二)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由全班分組探究並企劃有生命教育意涵之跨領域行動專案,團隊探究與企劃過程中體悟生命教育本質內容,學習反思與整合,發揮社會影響力。

1. 探究企劃:學習探究企劃,用於生活世界的探究與改善。

2. 團隊合作:透過團隊合作與自主行動學習,創造正向之社會影響力。

3. 反思整合:從實作經驗中學習反思與整合。

4. 服務領導:學習溝通同理,了解自己的領導風格並學習服務領導。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選修課程

※113-1密集課程,以七周完成1學分修課。

本課程以哈佛公衛學院每年出版的《健康生活指南》為參考文獻,針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紓壓和睡眠等面向,帶領學生自我診斷、學習基礎科普知識與找出解方,並透過個人短期實踐與小組成果發表提出一份適合臺大人的健康生活指南。

期待透過此課程幫助學生審視自身的健康狀態與生活習慣,同時也了解到如何在繁重的大學生活中保有健康的身心靈平衡、達成全人健康的目標。七周課程將幫助同學:

1. 具備健康生活所需之飲食、運動、壓力、睡眠基本知識。

2. 具備自我診斷影響健康的生活因子的能力。

3. 打造並實踐健康生活行動方案。

項次

日期

單元主題

1

9/5

飲食:營養vs. 免疫 (3小時)

2

9/12

運動:種類vs. 規劃 (3小時)

3

9/19

壓力:成因 vs. 解方(3小時)

4

9/26

遊戲中的自我探索(3小時)

5

10/3

睡眠:作用 vs. 品質(3小時)

6

10/10

國慶日,停課一次

7

10/17

成果發表:臺大健康生活指南 (3小時)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112-1密集課程,以兩整天完成1學分修課。

本課程旨在增進學生對慈善組織的理解。特別是,它包含了慈善地圖、 慈善GPS、 慈善實踐來增進學生對慈善組織獨有的問題的理解,研究了慈善組織的治理和管理所獨有的問題,包括慈善的來由、慈善的生態圈、籌款、慈善事業、創新、慈善組織評估與能力等。

透過選定的案例與參訪實踐,學生將學習在慈善組織中成為有效管理者所需的理論和實踐技巧。 此外,通過與當地社區的慈善組織合作,從多元的角度促進學生對新興社會問題的理解。學生將學習有效領導才能在當地產生影響所需的理論和實踐技巧,並通過選定的案例和社區項目進行思考與實作。

在課程結束時,學生將展示出以下能力:

1. 獲取慈善組織知識,並了解慈善組織的治理和管理。

2. 採用必要的技能和分析技術來應對慈善組織中的各種管理挑戰。

3. 通過案例討論和實地參訪,將管理知識應用於解決慈善組織管理中的現實問題。

4. 運用知識和技能來理解自己的位置和觀點,進行自我反思,並在面對挑戰時具有韌性。

5. 增強跨域溝通與交流,在不同課堂分組討論中提升團隊工作和管理能力。

項次

日期

單元主題

1

9/16 (六)上午

慈善地圖

9/16 (六)下午

慈善實踐 I

甘樂文創地方創生社企參訪

2

9/23 (六)上午

慈善GPS

9/23 (六)下午

慈善實踐 II

社企大樓x黑暗中對話x勝利廚房參訪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113-2密集課程,以三周完成1學分修課。

大學為生涯探索的關鍵時期,學生需要統整過去經驗、展望未來,為自己建構適性的生涯目標。然而,許多學生對生涯認識不足或深感茫然,不知從何著手,因此本課程將提供整全的生涯視角與多元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自身的特質、環境趨勢與未來發展,以更有效地探索與建構其生涯。

1. 學生能掌握生涯與生命探索的完整架構
2. 學生能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涯路徑並建構自身生涯意義 (生涯發展與建構)
3. 學生能盤點自身特質與優勢並掌握決定策略 (生涯適配與決定)
4. 學生能正視與善用機緣創造可能性 (生涯機緣)
5. 學生能與重要他人溝通自身生涯方向與行動

項次

日期與時間

單元主題

1

3/8 (六)

10:00-12:00

13:00-17:00

回顧來時路:
● 生涯聯想與探索架構
● 生涯發展路徑
● 生命敘事建構
● 生涯金三角

2

3/15 (六)

10:00-12:00

13:00-17:00

展望未來:
● 我的生涯我決定
● 期待與溝通
● 未來世界發想

3

3/29 (六)

10:00-12:00

13:00-17:00

學習嘉年華
● 我的生涯行動方案:反思與展望
● 奧德賽計畫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113-2密集課程,以四周完成1學分修課。

這門人生的「境」,要分享四個重點,提供學員發展自己處理人生各式場景的參考。以下為探討和經歷之主題:
課程先以「生命五大素養解析圖」為題,老師分享對五大素養之見解後,學生審思自己版本的五大素養,繪成圖,做為自己看境的藍圖。接著,分享境的起滅。

第一是【觀境之起】:認識每個人的生命境遇,大多是在獨特中又有相似之處。當有新的場景(或事件)發生,我們的心靈如何準備、觀察和反應;尤其是「場景事實」、和「情緒衝擊」分開。

第二是【撫境之變】:有境必有變。境在內心,往往是異於現狀,故謂之有變。學員面對和應對此變化時,若已能將「場景事實」、和「情緒衝擊」分開,去瞭解在人(對或錯)、事(利或弊)、物(得或失)的考量原則和處理目標上,有何個人心理習慣和傾向?有值得借鏡的原則嗎?

第三是【迎境之果】:若境造成正面或負面變化,也會同時造就生活新常態或新變數。生活會有新的應對。

第四是【思境之影】:人生幾乎是境的連續劇。如果面對新的常態,我們可以有何種新思維去面對,和經營新的日常,以迎接未來新的境。

課程主要會以四個活動,來對映上述四個階段:

  1. 選擇野外旅行或參訪、並在課堂中,提供八十種左右人生各式的境,或由學員自行提出,供所有學員思考。
  2. 從中,由學員提出自己反應最強、最難的境,如最愛或恐懼之境。並將這些境的項目,註解放入自己「生命五大素養解析圖」中。
  3. 學員根據自己預想中反應起伏最大的境,編五~十分鐘短劇(可多人同演)劇中學員以角色扮演來模擬,親身體驗預想自我感受最強或最難的情境,和採取反應後之結果。除了實體演出,亦可用預錄影片,或以自行編導的電影短片形式表現。
  4. 共同討論,學員和老師互相提供心得和參考意見。

項次

日期與時間

單元主題

1

3/8(六)

10:00 - 12:00

&

 13:00 - 16:00

【「五大素養」和生命】
(1) 演講:生命教育和境的關係
(2) 老師分享自己的「生命五大素養解析圖」
(3) 作業: 畫自己版本的「生命五大素養解析圖」
【八十種人生的境和各式的路況】
(1) 演講:常見的八十種人生的境
(2) 將八十種(或自創更多)的境放入自己畫的「生命五大素養解析圖」中
(3) 作業: 在各種路中,選1-3種(或更多)有觸動您的境況,並寫下為什麼
【騎車之旅的行程說明】

2

3/15 (六)

9:00 - 18:00

【去淡水 + 搭船到漁人碼頭 + 逛街】
(1) 手寫一首詩
(2) 細數海浪每分鐘拍打次數
(3) 用手機拍下途中任何觸動您的人、事、物照片各至少一張,並寫下原因
(4) 手繪一張圖
(5) 等到有行星出來,再回家
(6) 寫一篇心得,並含有上述所有成果,上載至屆時指定的個人 Google Docs 中

3

3/19 (三) 

18:30 - 21:00

【每位同學親自對自己作品,解說分享】
在課堂上,結合第三次上課淡水之旅大家的文件,和大家分享詩、圖、照片、心得,以及為何要數海浪拍岸數
【境的應對之道 —- 事事從「 I statement 」開始】

4

3/26 (三)

18:30 - 21:00

【回首每個人的心海】
(1) 在課堂上,結合第三次上課淡水之旅大家的文件,和大家分享詩、圖、照片、心得,以及為何要數海浪拍岸數
(2) 在第二次上課所填寫,內心最喜歡和最不喜歡或恐懼的境。老師會整理成一個匿名大文件,並和大家一起閱讀經匿名整理的大文件。一起選出至少5-10個境
(3) 分組(或整班一組),編一個短劇,劇情中包含這些境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112-2密集課程,以五周完成1學分修課。

凡有生命氣息並有溝通能力的生命體,都有一個最基本存在的需求,就是愛,包括被愛與付出愛。愛絕不只為了滿足個人生理上的需要。愛有先天本能的部分,更有後天學習的部分。當今社會與媒體所傳達的愛不乏狹隘的愛與性愛,本課程則從自然界、社會面、文學面,及真實人物經歷,去探索真愛的內涵。本課程的概要亦可以www.Love_what/who/why 來表達。

課程目標在於幫助學生重新從自然界、從社會面、從經典閱讀中、從身邊人物的親身經歷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省思、去發現真愛的各層面,有掙扎、有甘苦、有得失、有影響力、有成長、可流傳。藉由聽課、影片、閱讀、分組討論、心得報告,讓同學們更明白真愛的實質內涵,點燃同學們對生命的熱忱,活出更優質更踏實愛的生活,活出生命的意義。

項次

日期

單元主題

1

2/23 (五)

從動物世界及社會現象探討孤獨與愛的渴求

2

3/1 (五)

從經典閱讀中探索不同關係中的愛

3

3/8 (五)

從經典閱讀中探索愛中的掙扎與成長

4

3/22 (五)

徬徨與出路 ~

從真實人物經歷中發現真愛的魅力與影響力()

5

3/29 (五)

徬徨與出路 ~

從真實人物經歷中發現真愛的魅力與影響力()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以 Kolb 的經驗學習理論四個階段為基礎,幫助學生在離開台大步入職場前深入了解自我,設立個人成長與職涯目標,並發展出合宜的職場力。透過「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化」和「積極主動驗證」的學習循環,學生將回答以下核心問題,以促進自我定位與提升:
1. Who are YOU?(反思觀察)
學生將在課程中進行自我分析,深度了解當前的自我狀態,包括優勢、缺點和價值觀,反思自己的現狀並做觀察,逐步建立自我認識。
2. Who do you want to be before you graduate?(抽象概念化)
學生基於自我分析設立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畢業前的成長目標,將反思的結果抽象化為明確的成長與職涯規劃。
3. How do you plan to mold yourself into the IDEAL YOU?(具體經驗和積極主動驗證)
學生根據自我目標設計具體的成長計畫,設定階段性目標並進行「學期企劃專案(Mission Possible Project)」,通過實際操作和反覆試驗,將計畫轉化為具體行動。

本課程強調「發掘問題,提出改進方案」,並在這個過程中運用經驗學習循環。學生將從具體經驗中獲得自我體會,經由反思與概念化產生行動策略之目標,最終達成目標中的理想我進展。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9  Introduction (開幕) 

第2週

2/26  「你」設計藍圖(blueprint of YOU) 

第3週

3/05  “The road not taken…” 

第4週

3/12  特別來賓經驗分享 

第5週

3/19  回顧 

第6週

3/26  “Find the pressing need for change…” 

第7週

4/02  擘畫出⼀張連結「現在⾃⼰」 以及「實現⾃⼰目標」的流程圖 

第8週

4/09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 

第9週

4/16  學期企劃專案: Mission Possible Proposal:
「⾃⼰很想挑戰的目標」 

第10週

4/23  討論改良學期企劃專案, 增進可⾏性。 

第11週

4/30  期中考 

第12週

5/07  特別來賓經驗分享 

第13週

5/14  「意外狀況的處理」 

第14週

5/21  策劃成果發表會 

第15週

5/28  期末成果 「學期企劃專案」發表會 

第16週

6/4  1. 回顧與省思
2. 展望未來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後疫情時代,疫情已悄然改變人類的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模式,形成一個充滿新風險和無法預測後果的「風險社會」。青年學子們面對「少子女化/高齡化」兩極化的人口結構變化、數位科技進步帶來的「倫理與知識權力」的不對等現象,以及課業/情感/家庭/工讀等壓力,甚至對人生未來方向充滿迷茫地不確定感、焦慮與負面情緒。「正念自我慈悲」(Mindful Self-Compassion; MSC)為一個有效、全球普及和受好評的正念類系統化認證課程之一,全球已有許多科學與心理學研究表明,其可促進人的健康和幸福。故本課程將以實務應用為方向,不涉及特定的宗教取向,期能夠透過循序漸進且多元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專注覺察力,正念覺知自身和周遭發生的一切,如:身體感覺、情緒、想法、行為與經驗等;帶著感恩與慷慨的態度,學習好好善待自己,進而培養出能面對人生困境和苦難的生命態度與韌性。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
1. 認識正念自我慈悲的基礎概念
2. 了解情緒三系統的相互關係
3. 培養專注與自我覺察能力
4. 覺察並釋放自己的內在衝突
5. 認出身心耗竭的最初源頭
6. 實踐自我關懷的生活態度與能力

【學生學習成效】
1. 關愛與善待自己
2. 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
3. 關愛他人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課程介紹:好好善待自己
理論:「當代正念」的源起、發展地圖與研究方向 

第2週

2/28  和平紀念日 (放假) 

第3週

3/07  啟動疼惜自我的注意力: 待己如友
啟動正念的注意力- 活在當下
介紹正念技巧與正念態度 

第4週

3/14  傾聽內在的聲音:覺察到內在衝突
傾聽內在的聲音:身體與感官覺察
身體掃描與葡萄乾五感練習 

第5週

3/21  以正念視角看待自己:即時自我慈悲
大腦的專注力訓練- 混動中安定的力量
練習定錨,壓力感共處的同在模式 

第6週

3/28 

自我慈悲:釋放仇恨
大腦的覺察力訓練- 覺察內心的活動-

身體、念頭、情緒、聲音
「正念心卡」每日自我覺察日誌 

第7週

4/04  兒童節 (放假) 

第8週

4/11  期中考週 (生活練習日誌 5分鐘/天) 

第9週

4/18  情緒系統的平衡與調整:撫慰呼吸
理論:慈悲與大腦神經發展論文研討
借用凌醫師整理的正念與腦神經論文 

第10週

4/25  如何啟動撫慰情緒系統:撫慰情境
以正念的視角看待慈悲的本質
覺察對待自己與他的方式與自己的初心 

第11週

5/02 

「慈悲我」的觀想:慈悲自他交換
情緒的三系統與撫慰機制-

「正念覺察牌卡」看到內在陰影與光明 

第12週

5/09 

自我疼惜與照顧:感恩和慷慨指引自己
如何自我疼惜的方法-

「慈悲心像」牌卡觀想練習 

第13週

5/16  認出身心耗竭的最初源頭:耗竭漏斗 

第14週

5/23 

慈悲疲憊的復原力:

自他交換、慈悲我與慈心觀想-

「慈悲心像」牌卡觀想練習 

第15週

5/30  端午節 (放假) 

第16週

6/6  期末考週 (生活練習日誌 5分鐘/天)
課程回饋:呼喚自己的北極星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認列選修課程

本課程為「身心中軸覺察與正念:實作與文獻討論」一課的進階課程,修課者需先完成前述課程。本課程也作為BMAA講師培育的前置必修課。
課程內容包括
(1)BMAA進階練習與整合性的佾舞練習,並學習落實覺察與平衡於日常生活與工作中。
(2)在督導下學習帶領初學者覺察與調節情緒與身心狀態的技巧,培養從身體而來的同感與同理能力以及連結力。除上課討論外,需每週參與一次原點空間的中午共學時間實習(約一小時)。
(3)三天兩夜移地教學(時間另訂):在能量更好的大自然環境中進行BMAA練習,以及觀自然體驗,並認識自然永續農法的概念與體驗簡單實作,從源頭認識食物的好滋味與提升飲食覺察能力,體會從土地到個人的能量循環與連結,而能從愛自己擴及對自然與土地的關懷。

*本課程不開放網路初選,有意修課者請預先與授課老師聯絡:ywlien@ntu.edu.tw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從技能、態度與知識三方面提升身心素養,為台大身心素養教育計畫中的基礎課程。學生將從學習覺察與鬆動身心習性的技能開始,逐步養成覺察與反思的習慣,並練習自我調節的方法,而能提升心理素質(彈性與韌性,感性與理性),建立主體性與存在感。

課程中教授「身心中軸覺察」(Body-Mind Axial Awareness, 簡稱BMAA) ,是由授課老師根據解構自禮樂傳統文化的古老身心智慧與運作原則,結合心理學研究與現今大學生身心需求所發展出的身心提升課程,是一種身心並重,動靜兼具的身心練習,也可視為一種深度自我探索與自我了解的方法。

BMAA練習帶領修習者回到身心合一,鬆動並反思身心的習性,而能增進身體與心理能動性,接近或體會傳統儒道所尊崇的中正平衡、內靜外敬的理想心靈狀態,因而也是一窺儒家與道家核心思想的體證進路,也與傳統醫術、武術、音樂、書法等身心運作原則相通。

此外,課程也設計各種落實所學的生活體驗活動,引導學習者反思生活的習性,建立愛自己與好好生活的態度與能力,也輔以相關文獻的閱讀與成效機制的討論,了解身心互相的影響,以及身體與情緒的關係。

※實作分組
除了第一週導論外,其餘週次為小班實作課,分小組上課,每小班至多12人,本學期共開設六小班(可選週二、三、四與五789節、週四234節或週二晚上)

※本課程初選不開放,採授權碼加簽。

※完成填寫的同學會在開學前一週收到通知,第一堂導論課後可領取(超過名額則以抽籤決定)加簽授權碼。第一堂課未出席者視同放棄加簽權利。

*本課程適合:
1) 容易緊張想要學習放鬆或想要安頓身心者
2) 想以非藥物方法改善身心狀態者
2) 想要了解或提升自己
3) 想要探索存在意義或高階經驗者
3) 對傳統文化身心觀有體驗與探索興趣者
4) 對身體在心理治療的可能角色有興趣者

*本課程不適合:
1) 沒有動機改變自己身心現狀或探索新的可能性者
2) 因各種原因(例如修課太多或社團太過忙碌)而不能每天自我練習至少半小時者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目的在培養未來中學教師基本輔導素養,包括:了解助人諮商歷程與技巧、探討青少年輔導議題、掌握輔導策略方法,以及進行班級團體輔導的能力。課程兼顧理論與實務,透過影片欣賞、技巧練習、議題探討、個案討論、專題演講、實地學習、方案設計,俾使修習者掌握輔導的核心理念與策略,培養有效協助未來學生發展潛能、預防及矯治學生不適應行為的能力。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兩位教授曾雪峰(腦開刀、感染、癱瘓被宣告不治)與宋玫玫(中年中風、導致中度身障)由於自己的生命突然遭受重大巨變,而深刻體會出面對無可抗拒的挫折時,從中培養接受打擊不屈不撓的軟性力量、以及重新站起之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想開此新課,與學生一同探索「軟強」的概念,探討軟強或回彈力(resilience)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自身生命中找到軟強回彈力的來源。
台灣社會的文化向來頌揚傑出、剛強,詞彙中總是將「堅」與「強」、「軟」與「弱」併聯在一起,強調優秀者要堅強維持自身優勢,取得人生勝利組的最佳位置,方有光明幸福的未來。然而人生道上不可能沒有挫折,尤其台大學生天資聰穎,求學過程中普遍表現傑出,在面對挫敗、創傷時,克服的能力則可能普遍較缺乏。如何在每一次的挫敗經驗之中找到讓自己更茁壯的回彈力,是本課程希望帶給即將離開校園舒適圈、進入社會迎戰未知挑戰的同學的素養。
本課程並將運用未來思考的工具,協助同學構思訂定明確目標與實際可行一步步階段性的企劃案。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為協助學生藉由「知」而後能「行」,並發展成「真知」,並且在職場倫理與職場精神上具備真實的自我超越潛能,本課程之教學目標為:

  1. 建立學習者對職業道德與職場倫理的宏觀思維與微觀操作能力
  2. 幫助學習者重新檢視自我的職場精神命題與身(行為)心(價值)的慣性模式,並據以調整改變
  3. 幫助學習者藉由理論思辨與個案研討,定位出生命中重要的職場範疇中的倫理困境與解決方案
  4. 建立學習者發展深度內在生命與和諧外在人生的能力與態度
  5. 促進學習者具體理解「回顧生命」、「回歸人性」及「回到人群」的意義與價值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文學與宗教命題的結合既是臺灣文學創作的重要次文類,更是一種跨學門研究,因而本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觀察分析其運用宗教資源的動機、策略、藝術手法。 

本課程期能讓學生從文本閱讀具體體會臺灣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此外,藉由分析文學美感的手法與討論宗教命題,亦可回應生命與天地物我之間的人文關懷。除了閱讀名篇,也讓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走訪田調臺灣各地寺廟或教堂,執行一份具有文獻整理與採訪整理的報告。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旨在說明心理健康與疾病之關聯,以及壓力對身心疾病的影響,課程目的在促進大學生自我省思身心健康議題,學習自我照顧,並能發揮關懷他人的力量達到社會關懷的目的。介紹之內容將涵蓋失眠、焦慮、憂鬱乃至於自殺的成因與處置的簡介,並強化學生對壓力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概念。此外,課程內容將強調個人省思自殺迷思對自身之影響、認識自己的壓力與健康促進需求、了解自殺防治守門人的角色功能、心理健康溝通技巧及其對自殺防治的重要性,其中守門人如何運用篩檢工具辨識需要幫助者之需求、如何與高危險群溝通及回應以利後續轉介醫療體系或進一步處置,將藉由自我學習、團體討論、同儕互動學習與教師講授等方法,促進學習成效。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心靈洞察相關課程,最早是於1997年開設於政大,課名為「心靈洞察與心理健康 」;於2010年開設於台大,課名為「心靈洞察與健康」,學分數歷經2學分、3學分、至4學分之深碗課程。由於開設績效口碑不錯,獲支持於好消息家庭好消息電視台幸福學堂製播18集教學節目。在已經錄成教學節目之後,再度在台大開課,我有不一樣的思維。

在過去20年的開課經驗中,我發現越是頂尖大學的學生越具有「不可能成功」的內在心理劇本,因此當「心靈洞察與健康」課程已經節目化之後,在要開啟新的面對面教學模式之際,我心裡面非常想要告訴在台灣第一學府的台大菁英學生,要重整成長經驗,也要鍛鍊成功人生的終極能力,因此擬加入「發現熱情」此一新的元素與動力,於是開課名稱稱為「心靈洞察與發現熱情」。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在於導讀及介紹《莊子》文本與哲學思想,導讀的內容將以內七篇為主,並兼及外雜篇相關段落。透過深入的閱讀文本,本課程將引導同學了解莊子的哲學思考,同時反省自身的生命課題。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講述東西方偉大哲學家之思想對於現代人生命的啟迪,配合本校生命教育的要旨,以人生三問為架構,思考素養為方法,人學探索為基礎,呈現東西方哲學家的生命態度以及他們的人生目標與境界。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本課程是「生命教育」的實作型課程,強調以休閒哲學主軸應用於生命教育的生活實踐。透過休閒的課題的反省與探索,鼓勵學生思考關切如何做人與生活的人生實踐課題,並讓學生思考「我應該怎樣活著?」與「我如何能活出應該活出的生命?」等人生根本的課題。

本課程將透過多元的上課方式,利用講述、小組討論、電影賞析、體驗活動……等方式探討休閒哲學、全人發展與生命教育的關係與連結。課程的軸線將自重新審視生命的中心目標開始,討論生命的重心究竟應該是工作價值還是休閒生活?接著,透過東方與西方休閒哲學發展歷程與其生命觀的過程去討論休閒對生命素質的反省與回顧,並探討休閒哲學在生命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巨觀」瞭解整體文化歷史的演進後,本課程軸線隨即進入「微觀」地審視自我生命歷程的休閒哲學與生命教育,也逐漸探討一些與個人生活經驗有關的重要生命議題,諸如戶外遊憩與體驗教育在生命教育的應用、性別議題、負向休閒與台灣本土的休閒議題(如休閒趨勢產業與休閒行為)對生命教育與全人發展的影響,期能透過指定教科書與參考閱讀資料,養成學生獨立哲學思考與倫理判斷的能力,以提供當代休閒哲學與全人發展探究的機會。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1. 透過實作了解創新創業實踐過程
2. 創新創業經驗分享與討論 

詳情請見臺大課程網

設計人生,是一套奠基在設計思考架構上,用以人為本的思維角度出發,將「自己」作為「使用者」與 「設計師」來規劃自己人生的一套方法。

【將設計人生應用在大學規劃】

你曾想過大學對你的意義嗎?還是你只是自然的跟著大家的選擇,高中畢業後就該進入大學,卻不曾想過在大學中你想獲得什麼?你是否只在過「該過的人生」卻沒有開始過你「想過的人生」?
在過去的設計人生課程中,我們發現大一新生的需求與大二以上的學員不同,因此決定為了大一同學開設完整的16週三學分課程。

剛進入大學的你,或許有很多想達成的目標,卻不知道該如何更有效率的規劃你的大學生活。在大學生活中,你將獲得更多的自由去探索你的未來,但更多的可能卻也代表更多的未知,對於未知的不安帶給我們的除了興奮外可能還有一點焦慮。

關於更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懶人包、臺大課程網。